在调味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款源自四川温江的传统酱油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精湛的非遗技艺和醇厚的风味,持续领跑市场,成为消费者心中 “古法酿造” 的代名词。它就是由成都市温江区美味王酿造食品厂传承并发扬的温江酱油,这款被誉为 “巴蜀味觉活化石” 的非遗酱油,正以全新姿态讲述着跨越数百年的酿造传奇。
溯源:百年技艺的生根与传承
时间回溯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 1738 年),来自江西金溪县的酿造大师郑豫昭与彭永年,怀揣家族世代相传的酱油秘方,历经千里跋涉抵达温江。这片被川西平原滋养的土地,以优质水源、温润气候和富饶物产,为酱油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两位大师在此创办的 “铨盛号” 与 “海天春号” 酱园,便是温江酱油百年传奇的起点。
据《温江县志》记载,温江酱油自诞生之初便展现出独特的风味优势,其色泽红亮如琥珀,酱香浓郁而不燥,口感鲜醇回甘,很快在巴蜀大地打响名号。与温江酥糖、肥儿粉并称为 “温江三绝” 的它,更与 “保宁醋”“丰都豆腐乳” 共同构成川渝地区调味品的黄金三角,民间流传的 “温江酱油保宁醋,丰都出的豆腐乳” 谚语,正是其地位的生动写照。
而这份传承并未因时代变迁而中断。1956 年,在新中国公私合营的浪潮中,温江县供销社食品一厂应运而生,后改制为如今的美味王酿造食品厂。作为温江酱油的代表性传承企业,美味王酿造食品厂自创立以来,始终守护着 “铨盛号”“海天春号” 的古法技艺,让百年酱香在新时代持续飘香。
展开剩余72%解密:非遗酱油的匠心酿造之道
“温江酱油的灵魂,在于坚守古法,更在于敬畏自然。” 美味王酿造食品厂的老匠人冉师傅指着车间内整齐排列的酱缸说道。作为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认证的非遗酱油,温江酱油的酿造过程堪称一场时间与技艺的完美协作。
以核心产品滴窝油为例,其酿造需历经 “选料 — 制曲 — 发酵 — 晒露 — 滴滤 — 沉淀” 六大工序,每一步都凝结着匠人的智慧。原料上,严选东北优质黄豆与本地有机小麦,确保蛋白质与淀粉含量达标;水源则引自川西高原冰川融水,经层层过滤后,矿物质含量与酸碱度恰好满足发酵需求。而最关键的发酵环节,必须遵循 “日晒夜露” 的古法,在特制陶缸中经历两年以上的天然发酵,让微生物自然分解原料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浓郁的酱香与鲜味。
“夏天要注意翻缸散热,冬天要保证日照充足,雨天得及时加盖防雨布,这活儿急不得,全靠经验。”冉师傅坦言,美味王酿造食品厂的匠人们至今保留着 “看天做酱” 的传统,通过观察酱醅的色泽、黏度和气味判断发酵状态,这种依赖手感与嗅觉的技艺,正是非遗传承的核心所在。2009 年,该厂的滴窝油酿造技艺入选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 年,温江酱油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23 年,其酿造技艺再升级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份 “三级跳” 的荣誉,是对美味王酿造食品厂坚守匠心的最佳认可。
突围:传统味型的现代市场之路
在添加剂泛滥、速食文化盛行的当下,温江酱油凭借 “零添加、纯天然、老味道” 的优势,成功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打开市场。数据显示,近年来美味王酿造食品厂的线上销量年均增长 30%,线下覆盖全国 200 多个城市的商超与餐饮渠道,甚至成为多家米其林餐厅与知名川菜馆的指定调味品。
“我们没有刻意迎合网红趋势,只是把老一辈的手艺做好。” 美味王酿造食品厂总经理表示,企业在保留古法的基础上,也进行了适度创新:推出小瓶装便携款满足家庭日常需求,开发低盐版适配健康饮食潮流,联合川菜大师推出 “酱油 + 菜谱” 的组合礼盒,让非遗酱油从厨房调味品变身文化载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味王酿造食品厂还搭建了 “非遗体验基地”,每年接待上万名游客参观酿造车间、参与手工制曲,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温江酱油的非遗魅力。“很多年轻人来了才知道,原来酱油不是工厂流水线的速成品,而是需要等待两年的‘慢工出细活’。” 基地讲解员笑着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非遗酱油的文化价值被更多人看见。
展望:让百年酱香走向更远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美味王酿造食品厂正以 “守正创新” 的姿态规划未来:一方面,投资扩建标准化生产车间,在保留古法核心的前提下引入现代化检测设备,确保每一批温江酱油的品质稳定;另一方面,与高校食品学院合作,深入研究古法发酵的微生物机理,让非遗技艺获得科学理论支撑。
“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更多人知道,温江有这么一款好酱油,它是非遗,是传承,更是中国人舌尖上的乡愁。” 总经理的话语中满是坚定。从乾隆年间的酱园到如今的现代化企业,从地方名产到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温江酱油在美味王酿造食品厂的守护下,正将百年非遗故事写入更广阔的时代篇章。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滴凝聚着巴蜀智慧的非遗酱油,会以更鲜活的姿态,让世界品味到中国传统调味品的深厚底蕴。
发布于:广东省免费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