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在喀什地区巴楚县阿纳库勒乡阿恰勒村芦苇加工厂,工人们加工芦苇草帘。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燕 摄
6月15日,“环着沙漠看新疆”主题采访团一行走进喀什地区巴楚县阿纳库勒乡阿恰勒村芦苇加工厂时,工人们正将成捆的芦苇秆送进铡草机,随后又将切割后的芦苇秆送入草编机,很快,一卷卷芦苇草帘逐渐成形。
这看似普通的芦苇草帘,却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生态卫士”——草方格沙障的核心原料。通过技术改良与资源合理利用,巴楚县探索出一条“以苇治沙、以沙促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让小小芦苇变身成为防沙治沙的“利器”。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沙防护带上,许多地方可以看到连绵的草方格沙障镶嵌其中。这些草方格沙障可有效降低风速、截留水分,减缓沙丘流动速度,为沙地植物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巴楚县阿纳库勒乡党委委员努尔艾力·艾山介绍道。
“加工的草方格沙障不能太稀疏,也不能太密。”努尔艾力·艾山指着不同规格的草方格沙障告诉记者,过去,人们将麦秸、稻草或芦苇直接埋在沙土里,使用寿命也就是3至5年。而用芦苇编织草帘,搭配科学的机械压埋模式,抗风蚀能力更强,寿命可延长至10年。
展开剩余33%阿纳库勒乡毗邻红海水库,周边生长着约5000亩芦苇,每年可产出7500吨芦苇。阿恰勒村芦苇加工厂原本长期利用芦苇加工盖房所需的草席,业务量小、模式单一。2024年11月,加工厂响应当地政府防沙治沙号召,引入草编机将芦苇编织成芦苇草帘,为解锁治沙新密码贡献力量,同时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阿恰勒村芦苇加工厂的“编织+铺设”一体化工艺,由于治沙效果显著,吸引了周边不少农户、合作社及企业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芦苇加工厂的转型,也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村民热则耶·阿布吉力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家门口的芦苇加工厂上班,每月工资有3000元,不仅能照顾家庭,还能为家乡的防沙治沙事业出力,我感到很幸福。”(马燕)
发布于:北京市免费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